憎爱分明的成语故事


憎爱分明

拼音zēng ài fēn míng

基本解释憎:恨。恨什么,爱什么,界限清楚,态度鲜明。

出处周恩来《向雷锋同志学习》题词:“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,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,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,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憎爱分明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憎爱分明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新仇旧恨 唐 韩偓《三月》:“新愁旧恨真无奈,须就邻家瓮底眠。”
节用裕民 荀况《荀子 富国》:“足国之道,节用裕民,而善臧其余。”
假公济私 元 无名氏《陈州粜米》第一折:“他假公济私,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!”
一视同仁 唐 韩愈《原人》:“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,笃近而举远。”
不骄不躁 毛泽东《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》:“只要同志们对于军事政策(行动和作战)和团结人民的政策,不犯大错误,谦虚谨慎,不骄不躁,是完全有办法的。”
长命富贵 《旧唐书 姚崇传》:“经云:‘求长命得长命,求富贵得富贵。’”
前瞻后顾 清·梁章钜《归田琐记·七十致仕》:“死期将至,尚留金紫之班,而必至日暮途远,夜行不休,前瞻后顾,无所栖归,不亦太可怜乎!”
擦肩而过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32回:“后来彼此又擦肩而过。”
云天雾地 周立波《山乡巨变》上三:“田里功夫,他比你爸爸还强一色。就是有点面胡,吃了酒,尤其是有点云天雾地。”
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 西汉 戴圣《礼记 中庸》:“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”